陈冬梅为海安市花鼓艺术团揭牌

发表于: 2025-10-13
来自 海安发布
原文链接
16

10.10 (20 - 22).jpg

10月12日下午

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里

暖意爆棚 座无虚席

海安市花鼓艺术团揭牌成立

这不仅是一场

装着几百年乡土记忆的文化盛会

更是对江海平原

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


图片

老照片藏逆袭路

四代同台跳活百年根脉


活动还没开场,剧场外的海安花鼓历年图片展就被围得水泄不通。黑白照片里,是明代嘉靖年间角斜、旧场村民“祭海”祈福、过节耍社火的热闹;彩色照片里,是它一步步站上天安门广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高光时刻,活脱脱的一部“民间艺术逆袭史”。

10月12日 (1)[00-00-00--00-00-06].gif

在海安,花鼓可不是一般的非遗——动作全从生活里“长”出来的。“风摆柳”学的是春风拂柳的柔,“麻雀移步”仿的是飞鸟的灵,就连标志性的“颔首摇肩、颤悠相济”,都是过去村姑渔妇种地、织网的日常节奏。它曾被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理论家资华筠先生誉为“真正的生产者艺术”“汉民族鼓舞里的女子柔情花鼓”。

“花鼓的节奏里,全是祖辈的故事和感情!” 海安花鼓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培杰指着照片动情地说,“每个动作都带着泥土香,是活着的历史。”

图片

下午1时45分,活动在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赵男男的主持下正式开始。一段暖场视频《千年青墩韵 一鼓醉芳华》,以光影形式重温了这门艺术从民间搜集整理,到荣膺“山花奖”、“群星奖”金奖的熠熠历程。

紧接着,老中青少四代传承人同台跳《海安花鼓》片段,直接把气氛燃到顶点——老一辈步伐稳得像山,满是老味道;中青年舞姿矫得像风,全是精气神;小朋友们跳得天真烂漫,活像刚冒头的新芽。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海安名家崔世莹抹着眼角感慨:“看娃们跳得这么有滋味,就知道花鼓的魂,断不了!”


图片

揭牌成立

半个世纪“文化顶流”再出发


10.10 (22 - 22).jpg

现场,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梅和海安市委书记谭真共同为海安市花鼓艺术团揭牌。

2007年3月,海安花鼓入选省第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海安一张亮闪闪的“文化名片”:文化艺术中心培训班里抠动作、改服装,半点不马虎;“中老年海安花鼓”成晨练项目,城乡随处能看见跳舞的身影;80%以上中小学都有花鼓队,城南实验小学还创排了千人花鼓队,场面很震撼;“四河七岸”景观带立起花鼓雕塑,走到哪儿都能看见花鼓的影子。

图片

回头看,海安花鼓的“升级路”很励志:20世纪50年代,文化馆前辈去角斜采访,把 “角斜花鼓”第一次搬上舞台;1978年,《迎春花鼓》获得全省创编、表演双一等奖;1999 年,320人组团去北京参加国庆50周年庆典;2008年,海安花鼓站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舞台,让世界看见海安的美。

图片

“成立艺术团,是对历史的交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海安市花鼓艺术团负责人葛志华说,接下来,我们要走“研究+创作+表演”三位一体的路子,吸纳编创、表演人才,创新“非遗+文旅”新玩法。



图片

“圈粉”沪苏大咖

海安花鼓开启专业升级路


活动现场,上海、江苏舞蹈界的大咖也来捧场。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辛丽丽回忆起海安花鼓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世博会的精彩,还提到上海芭蕾舞团以海安为背景创作的《百合花》,十分感慨:“花鼓的泥土香,与上海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的海派文化精神特别搭!”并表示以后将与海安加强合作,一起繁荣民族民间舞蹈。

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李春燕也连连点赞:“从国庆联欢到奥运舞台,海安花鼓早已成了江苏的骄傲!”她勉励艺术团“守着传统,盯着时代”,多出好作品,争当全省民间舞蹈的标杆。

合影定格的瞬间,海安花鼓的“专业之旅”正式启程。以后,海安花鼓不只是舞台上的“惊鸿一瞥”,还将深耕理论研究、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从单一民间舞蹈向综合艺术品牌升级。

千年青墩文化养出的海安花鼓,如今迎着新时代的风,在专业化的路上越走越稳。这朵非遗之花,未来会开得更艳、香得更远。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本文著作权归 @海安发布 所有,经授权发布,不代海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