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梅: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南通路径”

发表于: 2023-08-24
来自 中国卫生杂志
原文链接
294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势。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做好开局之年的医改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医改路上,许多地方在改革创新上蹚路向前,在真抓实干上争做表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大做文章。“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互学互鉴、互促互进的改革氛围日臻浓厚,全国医改正以燎原之势不断深入开展。

致力于搭平台、促共识、广合作的2023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于近日召开。会上,医改领域相关专家、多个省份卫生健康委的相关负责人及多个地市政府的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了主题交流分享。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冬梅发言内容如下:

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2022年,南通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蝉联全国健康城市样板城市,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满意度连续多年在江苏省排名第一。南通以敢于担当的锐气和攻坚克难的勇气,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南通路径”,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


围绕“协调、投入、人才”3个方面,构筑综合医改高质量推进保障体系。高段位协调、有求必应,市委书记、市长任医改领导小组“双组长”。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南通市卫生健康系统先后承接8项国家试点,包括综合医改、医养结合、多元化监管、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等,为综合医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强度财政投入不打折扣,充分体现政府办医责任,在全省率先完成公立医院长期债务化解,近3年投资医疗资源布局超过100亿元,全市卫生健康支出每年增幅平均超过10%。高频次引才专项持续深入,从2018年开始,南通把医学人才纳入高端人才引进体系,使之享受政府的人才专项补贴。5年来,人才新政已升级到4.0版,全市青年卫技人才占比持续提升,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在全市卫技人员中占比接近翻倍。

实施“提峰、壮腰、强基”三大工程,构筑综合医改基础支撑网络体系。一是“提峰”工程“抬龙头”。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上海名院名校全面建立合作关系,包括跨区域就诊、医疗健康信息共享、远程会诊等,实现健康服务同城化。二是“壮腰”工程“壮龙身”。南通所属县(市、区)已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在市区,以市级医院带动城市医疗集团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区域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在县域,充分发挥县医院在县域内的“龙头”作用,推动县乡一体、镇村一体发展,成为服务、管理、责任、利益共同体;专科“联盟”齐头并进,专科专病服务实现人才、技术、科研、信息等资源共享。三是“强基”工程“舞龙尾”。南通加大投入,保证了一镇一个公立卫生院100%全覆盖、一村一个卫生室100%全覆盖,做实“优质服务基层行”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打造服务“一老、一幼、一残”等特色服务品牌,构筑综合医改重点保障服务体系。服务“一老”,是指作为长寿之乡,南通开展医养结合全国试点,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的链式养老模式。服务“一幼”,是指作为全国首批普惠托育试点城市,打造“1+N”托育品牌,即:建设一个高标准、教学门类齐全的总园,联系指导N个普惠性、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的分园,解决婴幼儿托育难题。服务“一残”,是指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失能、失智人员,打造机构照护、居家服务、津贴补助、辅具支持、预防管控“五位一体”的南通模式。

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构筑综合医改协同治理体系。医院管理实现了“3个100%”,即公立医院100%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总会计师100%配备到位,市县两级100%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同时,在江苏省率先对公立医院实施绩效考核,调动了医院领导班子、中层人员、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在医保联动方面,实现了“两个促进”。一方面,坚持“小步走不停步”,稳妥有序组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促进医院收支结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全面开展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二级医疗机构全覆盖,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落地落细。同时,行业治理实现精准化,作为国家首批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试点地区,率先开发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系统,率先建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信用档案,通过数字赋能推进行业监管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转变。

10年来,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了“两个倍增”,即三级医院和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倍增;健康指标实现了“一高一低”,“一高”是指人均预期寿命由80.70岁提高到82.31岁,“一低”是指慢病过早死亡率从12.08%下降至8.56%。总体来说,南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


文: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冬梅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本文著作权归 @中国卫生杂志 所有,经授权发布,不代中国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