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忠强调,全力支持企业敢干敢闯,积极落实各类助企惠企政策

发表于: 2023-02-03
来自 海安发布
原文链接
231





“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

我市吹响建设

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冲锋号


2月2日

我市召开建设

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动员

暨“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工作部署会议

市委书记于立忠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亚曦

市政协主席李春旺

市委副书记张浩

市委副书记 副市长杨善彤等

市四套班子负责人出席会议





近年来,海安市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双轮驱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分通过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成为苏中苏北唯一获评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的县级城市。2022年,全市完成工业开票销售2250亿元,总量南通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307家,其中亿元企业330家,两项数据均为南通最多。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累计总数南通第一。近三年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分别为42.58%44.18%44.93%,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占比居南通第一。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拉动效应越来越明显。







▲ 市委书记于立忠出席会议并讲话


于立忠指出
要始终坚定信心决心,进一步凝聚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高度共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做大总量、持续做优质量,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更大力度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是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抓手
★ 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是做大经济总量的必须之策
★ 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海安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总体目标:


做大制造业规模总量、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致力打造规模总量大、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集约水平高、发展模式新、融合程度深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努力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于立忠表示

科学谋划路径举措,进一步明确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围绕总体目标,海安将突出重点,在三个方面精准发力,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实现倍增、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5123”大企业领航工程圆满收官。



 注重“点”的培育,突出大企业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上市挂牌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一支实力强大、结构合理的企业梯队;
★ 注重“链”的打造,认真研究产业图谱,围绕10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培育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不断强化链式招商,持续做大产业集群,做强园区载体平台,持续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 注重“网”的编织,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金融服务保障,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于立忠强调


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夯实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坚实根基。企业是海安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企业家是海安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 全力支持企业敢干敢闯,积极落实各类助企惠企政策,搭建更多平台助力企业走出去,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强化要素保障,更大力度为企业保驾护航;

 全力培养企业能干会干,引导企业突出高端化发展,突出智能化发展,突出绿色化发展,抓住风口加快创新转型,合理调整发展布局,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 全力助推企业干成干好,充分发挥协会商会组织在“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一线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平台,及时收集反馈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培育张謇式企业家群体,更好深耕实业发展。



要压实工作责任担当,进一步完善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体制机制。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发力,以“力量之聚”成就“制造之业”,共同为海安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赋能加力。


★ 构建更加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 建立更加精准的要素保障机制

★ 强化更加科学的督查考核机制

★ 打造宽领域融入苏南示范样板




会议对“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高新区、曲塘镇、李堡镇、南莫镇、鹏飞集团、铁锚科技、亚威变压器、通海线业、奥普机械、繁华应材、江海集团、东部家具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


畅谈愿景话未来 企业家代表说

鹏飞集团去年实现上市后开票销售超20亿元,利润、税金双双超亿元。公司总经理施鹏宇表示,全力抓好“质态增效”与“达峰降碳”两项任务,加快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目标产业科技化、经营国际化、制造绿色化、管理精细化,锚定坚持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精准发力、双向发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双管齐下,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铁锚科技近三年每年固定资产投入超亿元、研发投入超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达到8%以上。通过持续不断的投入,企业在特种玻璃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积累了独有的技术优势,负责人吴贲连表示,将持续发挥好各类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作用,推动高端人才有效聚集、协同开发,不断突破前沿技术,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不搞同质化建设、不做常规产品、不采用常规生产技术”。“5123”大企业领航工程培育企业、江苏通海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友良说,公司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紧密合作,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同时聘请高技能人才、柔性引进业内专家等渠道,进行现有产品的改进和升级,扩大应用领域,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生物基尼龙等细分领域抢占市场份额。“通过根植错位竞争战略,我们实现产品的定制化、差异化,有效规避产品同质化,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南通奥普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鹏说,企业落实数字化转型要求,着力推动技改升级,借力于与工业数字化巨头西门子(中国)的战略合作,加强智能化、数字化设备投入,围绕工业互联网、5G等新兴战略,实施从企业内部加工制造装备到外部销售产品双向智能升级、数字赋能,用智能促效能。“今年正月初六,我们新上智能化散料装卸及输送装备生产线改扩建项目,项目引进自动化生产装备与数字化管控系统包括自动焊接工作站及自动化喷涂车间,节能环保、提质增效。目前项目施工已按下快进键,确保2023年10月竣工投产。”



开年就奔跑、起步即冲刺
全力以赴建成
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为全面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
注入强劲动能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本文著作权归 @海安发布 所有,经授权发布,不代海安发布。